团学快讯
团学快讯
谈《卖桔者言》
发表于: 2025-11-17 15:45  点击:

写在最前面的话:

作为一名刚接触经济学半年的大一学生,对这门学科的认知,更多停留在课本里抽象的供需曲线与公式推导中,总觉得经济学离我们的日常的柴米油盐很远。

在经济学学科导论的第一堂课上(这是我的第一节专业课),马老师凭借多年的学术研究积累的专业视野推荐了这本书,

当我对整篇文章进行思考,我发现这篇文章讲述给我的,或许是对于价格歧视的全新看法。但教会我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抽象模糊的知识点,更有张五常老先生的认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阅读文章,首先要了解作者,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张五常先生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他1935年生于香港,1959年赴美深造,曾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 —— 这是该职位首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学者。1982年他返港出任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1991 年他以非诺奖得主身份受邀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直至 2000 年退休。这一系列的头衔和成就无不凸现了他在经济学界的地位,也体现了他在经济学领域所做出的成就。

更难能可贵的是,贯穿先生整个学术生涯的主线便是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关注,他是率先用制度分析解读中国经济的学者之一:1980 年代便预判中国经济起飞,参与深圳土地批租制设计,其县域竞争模型为中国经济奇迹提供了独特解释框架。这位兼具狂生风骨与实证精神的学者,至今仍以其独特的思想力量影响着经济学界对真实世界的认知以及对中国经济的认识。

正如我在引言中所叙述的,我将从我得到的经济学信息——价格理论和张五常先生的严谨求实的经济学方法两个角度来阐述我从中吸取的知识。

一、价格理论与价格歧视

张五常先生的价格理论开宗明义的颠覆了我对经济学的认知。

在我的传统印象中,经济学是充满复杂数学公式的学科,但张五常却告诉我,经济学的本质是解释人类行为的科学。文章的第一句话开宗明义的表达了本文的阐述对象:价格理论。

所谓价格理论,其含义就是研究商品价格形成与变动规律的理论体系

我们可以将传统的价格理论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类:

1.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学派的学者认为,商品价格(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代价(如生产成本、劳动、社会必要劳动等)。

2.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学派认为,商品价格决定于商品的效用(边际效用)。

3.供求均衡

供求均衡学派认为,商品价格是由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均衡点决定的。

4.斯拉法价格

斯拉法价格学派认为,商品价格是由生产投入-产出关系和劳资分配关系决定的。

而马歇尔对他们的理论进行了辩证否定和发展:

短时期内,效用对价值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而在长时期内,生产成本对价格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

张五常先生敏锐的发现了其中的逻辑谬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马歇尔的理论做了进一步的深化,他的价格理论建立在两个基本原理之上:一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二是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这看似简单的原理,蕴含着解释一切经济现象的力量。

张先生的价格理论时是其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基石,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在整个经济学领域,它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它是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以价格反映稀缺、引导选择为核心,为微观消费者决策到宏观市场均衡分析提供统一框架。

第二,它是连接抽象理论与真实世界的桥梁,能破解传统模型局限(如张五常借卖桔现象用信息成本解释价格分歧),解释日常定价到宏观调控等现实问题。

第三,它是经济学各分支的底层工具,产业组织、国际经济等领域的研究,本质都是价格理论在不同场景的应用,产权与效率等分析最终也需回归价格逻辑。

而张五常先生的阐述毫无疑问为他个人和其他经济学家的理论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这种简明的阐述,让他的经济学理论有了清晰的基础。

而本文中张五常先生阐述的核心,也是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其中对于价格歧视的论述。

在高中政治题上,常常有对于杀熟行为的批判,当时的我也理所应当的认为,杀熟是一种需要严厉打击的行为。但在上完导论课程以及阅读了这部作品之后,杀熟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更专业的名词价格歧视,也引发了我对其合理性的全新思考。

首先理解这个概念,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即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价格歧视并非一概而论的,现代的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价格歧视分成三个等级:

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perfect discrimination),即每一单位产品都有不同的价格。假定垄断者知道每一个消费者对任何数量的产品所要支付的最大货币量,并以此决定其价格,所确定的价正好等于对产品的需求价格,因而获得每个消费者的全部消费剩余。多以讨价还价的方式进行,获取买家的心理价位,比较多见。

二级价格歧视(secon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即销售者对购买者偏好的多样性有所了解,但是不能观察到每一位特定顾客的特性。即便如此,仍然有可能通过提供一系列包括价格和各种条款的销售合同,在不同的购买者之间进行价格歧视。从购买者的角度看,存在自我选择机制(self-selection)。

三级价格歧视(thir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或称作信号选择(selection by indicators),即有时企业拥有关于顾客的信息,特别是关于顾客愿意支付的价格的信息。如果购买者的特性是可以观察到的,那么销售者就可以制定不同的价格,此时,价格就可以看作购买者特性的函数。这些例子包括特定国家价格、成员折扣价、软件的特殊院校价、杂志的学生定购折扣价等。三级价格歧视是最普遍的价格歧视形式。三级价格歧视中销售者将购买者分组,对每一组制定不同的价格,这种行为也成为市场分割(market segmentation)。

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传统观念上认为价格歧视有两个必要条件:

1.要将市场分开或将顾客分开。

2.付不同价格的顾客需求弹性必定不同。(施蒂格勒)

但是,张五常老先生则用亲身考察质询了这一观点,他发现,同样的货品,同样的成本,完全可以以不同价格出售。在香港年宵市场,他和学生们将同样的桔子卖出了从 20 元到 80 元不等的价格,平均售价约 55 元。

显然,在几乎同时同地,面对不定的,没有统一标准的熙熙攘攘的人群,想要同时达到以上条件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事实证明,他仍可以达到既定的目标:以不同的,尽可能高的几个将橘子出售给来来往往的人——并尽量获得更大利润。

那么,是什么因素推翻了曾经被奉为圭皋的诺奖得主的理论呢?

张五常先生分别论述了以上两个条件的不正确性:

1 反驳同时同地无法分割顾客:信息费用成为天然分割墙

1.商家掌握信息优势:作为卖家,他清楚桔子的成本、剩余数量、市场整体供需变化(如雨夜需求骤降、午夜后顾客期待降价),而买家仅知道自己的心理价位,对其他买家的成交价、商家的底价一无所知。换言之:双方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

2.买家主动放弃比价:年宵市场的顾客多为即兴购买,且讨价还价本身需要时间成本 —— 当买家通过议价得到一个自认为便宜的价格时,不会再花费时间去询问其他摊位或等待他人成交,更不会主动公布自己的买价。换言之:买者并不把价格当做唯一因素。

这让我联想到现实生活,在街边小商小贩询价的过程中,商家并不愿意直接以降价的方式招徕正在与其讨价还价的顾客,而是更倾向以其他因素挽留顾客,譬如时间成本。

而买家也同样运用反向操作,力求为商家制造自己只以价格为唯一标准的氛围,迫使商家降价。前年家里亲戚结婚时,选购婚纱,无论婚纱是否好看,都只向售货员表达尚且可以的态度,据说只要说了一个好字,婚纱的价格就会高两千。不过不管传言与现实是否相去甚远,我们都可发现,我们现实中的无意的砍价行为,恰恰暗中匹配了张五常的理论,也真可谓百姓日用而不知

以上两个我们现实生活中俯仰即是的例子,也充分论证了经济学理论的普适性,进而突出了经济学学科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这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讯息费用,使得即使在同时同地,顾客也被自然分割成了高讯息成本群体(愿意快速成交、不比价)和低讯息成本群体(愿意花时间议价)。张五常的实践证明:无需物理隔离,信息费用就能实现顾客分割,让价格分歧成立,这直接击碎了同时同地无法分割顾客的传统定论。

反驳价格分歧依赖需求弹性差异:付价高低与信息多少强相关

成交价的差异并非源于需求弹性,而是源于信息掌握程度。例如,一位急需买桔子的顾客(理论上需求弹性低),若擅长议价且清楚市场行情(低讯息费用),可能以 30 元低价成交;而一位可买可不买的顾客(理论上需求弹性高),若怕麻烦且不了解行情(高讯息费用),反而可能以 80 元高价成交。那么进一步我们可知,需求弹性是抽象的理论概念,难以在真实场景中测量;而信息费用是可观察的具体约束 —— 买家的议价能力、对市场的熟悉度、时间成本等,都会转化为信息费用,最终决定成交价。这意味着,价格分歧的核心驱动力是信息费用,而非需求弹性差异,传统理论的逻辑根基存在本质缺陷。

在此基础上,张五常先生同时回应了主流学术界的一项偏见:

价格分歧并非浪费,而是约束下的最优选择

在年宵市场午夜后货品可能一文不值的约束下,他必须在短时间内售空所有桔子。价格分歧通过向高讯息费用者收高价、向低讯息费用者收低价,既保证了商家回收成本(平均售价 55 元覆盖 40 元成本),也让不同顾客都能以自己接受的价格买到桔子 ——没有价格分歧,要么商家因不二价滞销蚀本,要么部分顾客因价格统一买不到桔子。

我们可以预想的是,若张五常坚持不二价,比如定 60 / 盆(高于平均售价 55 元),则晚 8-10 点的家庭客可能因价格高放弃购买,午夜后的学生客又觉得价格贵不愿买,最终可能剩 50 盆卖不掉,按成本 40 元计算,亏损 50×40=2000 元;若定 50 / 盆(低于平均售价),虽能售罄,但总收益 200×50=10000 元,成本 200×40=8000 元,利润仅 2000 元。

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对于卖者而言——他们获得了更高额的利润;还是买者而言——以自己的预期价格买到了自己的需求的橘子;甚至对于社会而言——没有造成资源浪费,并促进了消费,都各取所需。也就是说,这个实例充分证明了价格分歧是信息费用存在时的最优资源配置方式,而非传统理论认为的市场失灵

二、坚持实证精神:理论必须接受现实检验

张五常先生说过:我认为解释现象是经济学的唯一用途,没有其它。经济学不是数学游戏,而是解释真实世界的工具。

而在《卖桔者言》中,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理论必须接受现实的检验,任何不能解释现实的理论都是无用的。传统经济学研究常以抽象假设为起点(如完全信息”“无交易成本),但张五常的实证精神始于对理论与现实脱节的敏锐洞察。他开展卖桔研究的直接动因,是发现主流价格分歧理论与市场现象的矛盾 —— 课本宣称同时同地无法分割顾客,但香港年宵市场同摊不同价的场景随处可见;学界认定价格分歧依赖需求弹性差异,但街头交易中懂行情的人总买得更便宜的现象无从解释。

面对理论与现实的区别,张五常先生选择用亲身的实践打破这种偏见。实践精神是深深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的,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张五常先生便发扬了这种实践精神,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在改革开放之后,张五常先生的文章能够引起国内的共鸣。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来源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实践精神,最终也在中华民族这片沃土上发挥作用,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为之发扬光大。那么张五常先生是怎么样践行这种实践精神的呢?实践需要有充足的规划和准备,绝不是盲目行事。看似简单的实验,实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深奥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实践的成功也充分证实了张五常先生对于这种方法的熟练掌握及应用。

这本质是一场低成本、高还原度的社会实验

首先是明确约束条件,让实验贴近理论分析框架。为聚焦价格分歧的核心变量,张五常对卖桔过程设定了清晰的约束边界:仅售卖四季桔一种商品,排除品类差异影响价格的干扰;年宵市场午夜后货品近乎一文不值,形成必须当晚售罄的硬约束,这让价格调整的紧迫性成为可观察变量;以每盆 40 元固定成本入货 200 余盆,明确平均售价需高于 40 元才能盈利的核心目标。以上3条约束条件,让张无常的实验从具象的实践有了可转换为抽象理论的可能性。

其次,作为摊主,其全程追踪交易决策的微观过程,捕捉到往往被忽略的隐性证据

我们可以把它的发现总结为以下两个主要细节:

顾客的议价行为与时间成本强相关,通过对不同人群的观察,他注意到家庭主妇多在晚 8-10 点询价,因需赶回家准备年货,议价时间平均不超过 1 分钟,常以较高价成交;而学生群体多在午夜后出现,议价时间可达 5 分钟以上,且会观察他人成交价后再出价,最终成交价格普遍偏低;天气这类突发变量往往也有重要影响,11 点突降小雨时,顾客骤减,他立刻将开价从 80 元降至 60 元;雨停后顾客回流,开价又回升至 70 元,这种外部冲击下的价格调整直接验证了需求变化影响价格的核心逻辑。

这些细节恰恰是解释价格分歧的关键 —— 张五常以参与者身份获得的第一手认知,比任何二手数据都更具实证价值。

最终,通过量化记录与定性观察结合,让实证结论既有量化支撑,又不乏现实温度。使卖橘实验成为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形成了完美的逻辑闭环。

身为吉林大学经济学系的一名学生,我深知治学严谨的重要性,从张老的实践过程,我也得到了一些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跳出课本依赖,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而非思辨的哲学,将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是治学的应有之义。莫陷入死记公式、硬套模型的学习困境,而张五常先生的治学态度首先矫正了这一认知偏差,用现实验证课本理论。同时,我们需要摒弃空想研究,掌握实证导向的研究方法,切莫习惯先定结论再找数据,而是该学习张五常先生的实证实践精神, 真实问题为研究起点,而非热点跟风:最后,我们敢于对主流理论提出质疑,张五常先生因发现年宵市场现象与施蒂格勒价格分歧理论冲突,进而开展研究,最终修正传统认知。我们在学习中也应保持这种批判意识:通过对比不同观点、验证现实案例,能培养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的学术品格,避免形成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

我认为具有以下这种认真严谨的求学精神和求学态度,甚至比我们了解经济学知识本身更重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而掌握了这种严谨求实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我们学习起来自然便事半功倍。同时,我们无论面对任何知识技能的培养。都会更加游刃有余。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组合拳,通过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给力与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协同发力,以逆周期调节应对经济不确定性,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从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两新建设,到降准降息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这些政策并非抽象的理论推演,而是立足我国经济运行实际、经过实践检验的精准调控举措,与书中先观察事实,再总结规律的实证逻辑一脉相承。

作为新时代的学习者,我们应当意识到实证精神与国家政策的贯彻,核心在于以事实为锚,以实践为径。用具体现象验证政策效能,同时也通过实证反馈为政策优化提供微观视角。这种观察分析验证反馈的闭环,正是实证精神与国家治理实践的深度融合,也是《卖桔者言》给予我们的最珍贵启示 —— 经济学的智慧,终究要在扎根现实、服务现实中绽放价值。往后的经济学学习中,我会以张五常先生严谨求实的精神为指引,既要踏实掌握理论知识,更会主动走进现实场景验证所学、发现问题;不盲从权威观点,不迷恋形式化模型,始终以解释真实世界为目标,用观察、实践与思考,慢慢养成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努力做一个懂理论、接地气的经济系学生!


关于菁园网站 | 发文统计 | 联系我们 | 网站管理

技术维护: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电话:0431-85166007

自2012年3月16日起,本网站网站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