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追远,薪火长明。为深化育人精神,传承吉林大学先贤优秀品质,激励师生赓续经世济民精神,厚植强国兴邦使命担当。4月4日9时30分,经济学院学生在东荣大厦一楼关梦觉像旁开展了清明祭英活动。经济学子肃立于关梦觉、张维达两位先生的铜像前,用一场庄严的仪式叩问学术初心,追寻精神灯塔。
活动伊始,2023级本科生郭松涛缓步上前,讲述关梦觉先生的生平。关梦觉先生在颠沛流离间完成《战时经济论》,以笔为剑揭露日本经济侵略本质。他扎根东北人民大学,在油墨斑驳的《资本论》书页间写下“历史与逻辑统一”的研究范式,给吉大学子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临终前仍叮嘱书房钥匙要交给年轻人,今日我们站在这里,接过的不仅仅是一把钥匙,更是经世济民的使命。

紧接着,全体师生面向关梦觉铜像肃立。三鞠躬时,衣料摩擦声轻响,前排同学的后颈渐渐绷直,手臂紧贴裤缝,缓缓弯下腰肢,每一次俯身都仿佛在与历史对话。礼毕,四名学生代表手执白绢上前,俯身擦拭铜像。指尖抚过先生的雕塑时,绢布在青铜纹路间轻轻摩挲,扬起细微尘埃。

随后,经济学子移步至东荣大厦外,来到张维达像前,2022级闫好静同学带大家走进张维达先生的人生。张维达先生创建经济系时带着教师彻夜翻译苏联文献,还将东北工厂的机器轰鸣声编成教案。我们知道,他提出的“资源配置双轨制”理论,至今仍回响在经济学课堂。先生的《中国市场经济导论》手稿,字迹虽颤却力透纸背。当闫好静同学念出“真正的学问不在书斋里,而在中国大地上”时,风掠过树枝,铜像肩头一片早春新叶悄然飘落。

三次鞠躬时,后排穿黑色外套的男生下意识挺直了微驼的背,前排女生的马尾辫随动作轻晃,无声的仪式中凝聚着对先贤的无限敬仰。擦拭张维达铜像时,一名男生仔细清理先生长衫褶皱间的积尘,一点点拭净眼镜雕塑上的雨渍。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经济学子们陆续离开时,有人驻足回望——关梦觉铜像依旧挺立,张维达先生铜像仍在注视着这片他们耕耘的学术热土,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将先贤的精神密码注入新一代经济学人的血脉。经院学子将以先贤精神为指引,传承经民济世精神,续写吉大精神的经院新章!
撰稿:龚丹
图片:李双
审核:梁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