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经济学院——兼容中外,理论与实践并举 经世济民,育兴邦治国人才

发布时间:2024-10-10      点击数量: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是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的全国首批经济管理学院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46年吉林大学(前身东北行政学院)成立时设置的经济专业。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1人,“马工程”首席专家1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经济学院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学术实力强的优秀师资队伍,85%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80%以上的教师具有海外学习或研究经历。

经济学院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设有4个本科专业,全部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全日制学硕有6个二级学科,全日制专硕有3个二级学科;非全日制专硕有1个二级学科。学院全日制博士有6个二级学科。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科研实力雄厚。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别(区域)研究中心“吉林大学美国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负责建设吉林省重点学科和吉林大学“高原”学科——理论经济学,主办经济类学术期刊《经济发展研究》。同时,学院与美国、英国、日本、以色列等国的10余所国外大学建立紧密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机制。

一、加强师生党政思政教育,推进学生综合创新发展

(一)思政入课堂,全面提升师生思想政治素养

学院将提升师生党支部建设水平作为推进师生思想政治素养、巩固强化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集中学习研讨,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师生党支部通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利用新时代e支部等进行线上线下学习;通过不同形式开展学习研讨活动,持续发挥党委把舵定向的核心作用,将党的会议精神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将思想统一、目标明确的工作理念作为本科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不断用政治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加强课堂主阵地建设,提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入课程思政元素,以教育和引导学生。

(二)全方位培养,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创新发展

为培养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学院推行拔尖人才培养项目、“强基”建设、“101”计划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院参与和组织各类横向交流、国际交流项目,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分享培养经验,开拓学生国际视野,提高综合能力。除此之外,强调知识点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注重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与综合素质。

、彰显特色办学优点亮点,高度提升育人核心体系

吉林大学理论经济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基地(简称拔尖基地班,下同)自成立以来,得到了教育部有关部门、吉林大学和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在总结原1.0基地经验基础上进行了全方位提质增效,开展了一系列扎扎实实的工作。

(一)完善顶层设计,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学业方面,鼓励从“先行一步”到“小步快跑”;科研方面,推动从“耳熏目染”到独立思考,通过实践调研提升科研感知力;综合素质方面,强调以思政为核心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体系方面,推行“一人一策”,打造个性化培养、国际化视野培养体系。

(二)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拔尖基地2.0推出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全方位的管理办法。拔尖基地班实行首席专家制,聘请校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担任首席专家。同时,学院成立了拔尖基地班的管理办公室和教学(学术)委员会,制定拔尖基地班专有的工作方案、培养方案。建立了常态化的“午餐会”制度,通过师生面对面交流,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三)寻求多源头的支撑和保障体系,打造基础人才培养平台

在理论经济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项目2.0基地建设基础上,经济学院加入吉林大学匡亚明实验班建设,推动经济学科“强基”建设;积极参与教育部经济学“101”计划的建设,以主要牵头单位、参编单位名义参与首批经济学教材建设;加强横向交流,参加武汉大学主办的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高端论坛,与国内一流大学分享培养经验;参加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国际化拔尖人才培养(上海)会议》,学习领会拔尖基地班建设的国际化培养培育经验。

(四)注重国际交流,多元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和能力

理论经济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项目2.0基地班着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科研能力。在“国际学术训练营”期间,参营师生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学术论文分享、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互动等活动,有助于学生提升科研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品判思维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

、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多举措提高教学水平

(一)建立立体化、科学性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养成注重质量的组织文化

学院着重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体系。学院制定了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师培训与发展制度、学生反馈机制、课程评估与改进制度、教学事故处理制度,坚持质量意识的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与执行、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质量管理的加强、内化质量要求为共同价值追求,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建起覆盖教学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意在对本科教学和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监控、督促、评估。除此之外,学院不断动态调整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学院的教学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学院各部门的职责与权限,确保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与高效性。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管与评价,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

(二)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质量教学团队

学院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师引进中,要求引进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本科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为此,设立专门的本科教学人才引进计划,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引导,加强制度建设,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毕业生、吸引海内外优秀毕业生兴趣;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优秀毕业生和骨干教师,通过多渠道引进和派出等方式使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学缘结构多元化、知识结构高级化、学术渊源多样化;重视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职业素养,鼓励科研和教学团队建设,支持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科研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活动;强化本科教学激励措施、教学成果奖励机制、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确保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三)持续推进教改研究,教材建设成绩斐然

教改研究方面,学院近年曾获省级重点1项,校级重点3项、一般4项、自筹1项;教材建设曾获“十四五”规划教材4项、教材建设奖国家级1项、校级1项。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世界经济概论》荣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构建学科特色学生培养体系,全面开拓综合实践成果

(一)构建立体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矩阵

经济学院出台“经纬”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案,传承学校精神文化基因,发挥学院人才培养优势。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经线,以教育教学为纬线,实现纵向分类指导,横向分层次引导,完善具有经济学科特点的人才培养矩阵。

学院建立了“导师—名师班主任—辅导员—学生组织”全方位学生指导与服务组织体系,积极开展学生指导与服务工作,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关注学生全面成长。

(二)持续推进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育

近年来,学院开展海外青年学者论坛、时事热点问题研讨会、理论联系实际论文写作指导会等学术类讲座40余次;开办“国奖面对面”学习经验交流会、“英语应试经验交流会”、保研经验交流会等学习类指导活动50余场;本科生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及以第一作者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数13(校均值5.83),100余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