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由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和吉林大学绿色金融与碳中和创新实验室共同主办的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论坛(2025年第1场)“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人文经济融合创新发展”在中心校区东荣大厦808会议室成功举行。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北亚学院以及经济学院的9位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并作专题汇报,论坛邀请《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常务主编秦卫波、《社会科学战线》编辑室主任刘雅君担任评议专家,校内外30余名师生参与了本次学术交流活动。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丁一兵教授、副院长赵新宇教授分别作致辞与总结发言,并全程参加论坛。丁一兵教授指出,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人文经济融合发展对于推进跨学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期待各位学者借助此次论坛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赵新宇教授指出,此次青年论坛是一次融合共进、创新突破、肩负使命的学术盛会,旨在聚焦时代创新命题,深化数字经济赋能研究,探索绿色转型路径,挖掘人文经济价值。本次论坛由吉林大学绿色金融与碳中和创新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赵放教授主持。

此次青年论坛分为两个阶段的主旨演讲与评议。第一阶段聚焦“绿色经济与政策创新”主题,陈睿山教授作题为“双碳战略背景下新能源发展的现状、趋势与国内外挑战”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光伏发电的时空分布特征,阐述了其在减少环境污染、治理沙漠化方面的显著贡献,并指出光伏发电面临着占用耕地、组件清洗等现实挑战。纪明教授团队作题为“绿色金融、R&D投入与碳排放的内在关联性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的报告,指出R&D投入是连接绿色金融与碳排放的关键纽带,具体实践中要推动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白晨江研究员以“气候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转型风险的影响”为主题,提出气候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转型风险影响存在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反转的现象。张琪副教授以“企业ESG表现和居民消费”为题进行汇报,运用信用卡消费记录数据深入解析了企业ESG评分对居民消费行为的积极影响。《社会科学战线》编辑室主任刘雅君对四位学者的分享给予高度评价,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详细的路径指导与拓展建议。

第二阶段的研讨重点关注“数字经济与人文发展”,刘威教授作题为“从‘文字下乡’到‘数字下乡’:百年村治的技术进路”的报告,高度总结了中国百年“送技下乡”历程,从何者主导、如何下乡、为何下乡角度揭示了技术治村过程中存在的技术过剩、治理短缺等问题。谷晓坤研究员以“数字乡民与乡村创新”为题,深度解读了数字经济背景下归乡青年的动机、特征以及适应性策略。马野驰教授以“数字鸿沟是否抑制非正规就业者工资收入?”为题,分享了数字鸿沟背景下,非正规就业群体由于职业匹配困境所遭受的收入减少问题。周阔副教授作题为“银行业科技金融与关键数字技术突破——来自科技支行设立的证据”的汇报,指出面对创新主体专精特新企业长期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一难题,需要发挥科技金融体系的支撑作用,促进金融资源向科技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聚集。赵放教授与其指导的博士生徐熠围绕“我国数字产业集聚竞争态势比较与影响因素分析——以十九大城市群的实证数据为例”主题展开分享,刻画了我国19个城市群的数字产业集聚特征以及演化趋势,并解析了影响城市群数字产业集聚的核心要素。《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常务主编秦卫波对五位学者的学术贡献表示高度认可,并针对研究中的数据处理和变量测度等关键环节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报告结束后进行了师生互动环节,白晨江研究员、张琪副教授、刘威教授、周阔副教授等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与分析,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与会师生互动积极。


本次论坛充分展现了青年学者在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创新活力,不仅促进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深度融合,还在理论建构和方法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论坛成果为推动数字经济时代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转型、构建三大经济融合发展的理论体系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学术和智力支持。